如何保持求知慾?

我們天生有求知慾,在嬰兒時期,看見任何東西都會想觸摸,模仿成年人的說話和動作。在孩童時期,會經常問為什麼。奇怪的是,隨年紀增長,我們的好奇心像是不斷下降,形成反比關係。對工作按部就班,對新事物不再有探究的心。

擁有好奇心與進取心的人,可以從反覆嘗試的過程中學習新的事物。不過,也可能在嘗試的過程中遭遇挫折而無法學好。這時,如果人開始對失敗感到恐懼,就容易失去嘗試新事物的意願了。

人類會出現恐懼感的原因,可能是在反覆嘗試的過程中,因失敗而導致自身暴露在危險裡,這時生存本能自然啟動的結果。另一方面,對自身沒有危險的事,人類也可能產生恐懼感。對小朋友而言,恐懼感多數來自於父母的斥責。當小朋友玩弄利刀、火等危險物品時,會遭到斥責。父母這樣做,只是希望孩子明白那是危險的事情,斥責也是理所當然,就算小朋友因此心生恐懼也不會對他的生存帶來負面影響。

不過,有些父母的責罵,則是發生在父母認為對孩子有益。但事實上卻是無益的情形,例如小朋友不用功讀書、考試成績不理想等。若父母在這個時候說教或斥責,只會替子女的未來帶來反效果,令他們失去努力的意願。

其實,成績好與成績不好,兩者間的差異主要不是來自頭腦構造,而是其他因素,如小朋友的性格、溝通能力、家庭環境等。這些因素都是造成小朋友成績好壞的原因。以資質而言,成績的好壞並不會反映出他們真正的資質。有的小朋友只要肯讀書,成績就能大幅成長。也有小朋友小學時的成績表現平平,但在中學出現跳躍性的成長。

對於學業,求知慾令人保持一顆想了解世界的心,亦是學習的動力。有了對知識的渴求,學習時便會事半功倍,是成功的第一步。持續吸收新知識,不只是為了應付考試,在未知的未來中,有可能在某時刻成為優勢,走向成功。

人原本就具備旺盛的好奇心、進取心,以及與生俱來的積極意識。動物的生存,幾乎是按照本能行事,唯獨人類不同。人類的生存,是透過有意識的學習而行事。若果父母想要培養子女的智力、改善學習態度,與其用責罵的方式,不如發掘他們的優點,加以鼓勵及讚美,相信更能發揮正面的效果。